English

改革二十年  拍片六千多

1998-12-31 来源:光明日报 关平 我有话说

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电影”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11月下旬在重庆举行。

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运用邓小平理论,总结中国电影创作自1978年开始2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对当前电影创作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出前瞻性的思考。

改革开放20年是中国电影繁荣昌盛、成绩卓著的20年。20年来,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对极左路线长期造成的灾难进行了批判,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银幕上树立了新的理想追求,同时也对改革开放年代的新生活进行了积极的反映。应该说,20年来电影艺术家为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电影理论研究方面,以真理标准讨论为标志的新时期一开始,便对传统的苏式现实主义的理论模式提出质疑。中国电影从巴赞、克拉考尔的现实照相论中获得了启示,从而开启了一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其后,经过了当代电影理论熏陶的电影批评,尝试从叙事、情感、生产、消费等方面阐释电影的文化效应,中国电影理论开始从本体结构向文化批判转轨。不过,中国电影理论仍然存在如何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构筑自己独特表述话语的问题。

在电影剧作方面,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电影文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1989年为界,1989年前为第一个阶段,以后十年为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电影文学仍然延续了塑造形象的优良传统,但这一时期的电影文学作品也有不足,如题材狭小、想象力贫乏等成为创作通病。第二阶段的中国电影文学才开始了真正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狭窄的题材范围被突破,反映动荡的政治生活中人的感情变化的影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对民族文化进行追思的《老井》、《被告山杠爷》、《野山》;还有关注知识分子命运的《黑炮事件》、《人到中年》;揭示妇女悲剧根源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湘女潇潇》;关注年轻人生活的《青春祭》、《北京、你早》以及历史题材电影《开天辟地》、《血战台儿庄》等在观众中颇有影响。

摄影方面的专家在会上指出,应该说新时期20年,中国电影大发展是从摄影开始的。这一成就的铸就是由“文革”前后崛起的导演发韧。电影摄影及其作品的探索创新精神是多方面的,其历史意义并非为当时人们议论最多的形式探索。其实质在于,电影创作者(首先为摄影)的造型意识已经觉醒,银幕形象只是叙事的工具,一切造型表现功能只被当作技巧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他们认识到,摄影造型的各种表现手段(包括声音),具有无穷的表现力。

会上代表们分别从观众心理、市场需求等方面对20年来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为了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在类型电影创作方面,新时期20年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尤其在喜剧片和武打片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喜剧片方面,在最近的20年里,我国共生产了近400部喜剧片,大大超过了“文革”前17年的总量,是拍喜剧最多的时期。在创作上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同时并存的局面。而武打片作为国内观众久违了的一种类型片也开始崭露头角。有一批长于拍摄武打片的创作人员。从数量上看,国内武打片产量呈现出曲折上升趋势,无论是内地拍摄的、还是合拍片,应当说成绩是巨大的,并获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